伯禽的三年,姜子牙的五个月,他们都做了什么
《史记》等史料记载,太公封于齐,仅五个月便回镐京述职。与之相对,鲁公伯禽受封鲁国,却需三年之久。齐国与鲁国相邻,皆靠东海之滨,面对部落聚居地,何以姜子牙仅五个月便能治理好齐国,而伯禽需三年?
太公对齐国的治理方式,回归周公的叙述是“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即简化君臣礼仪,与民平等相待,以维护当地和平。此种方式显得更为务实与灵活。姜子牙明白,作为周天子分封的外来者,他需要在这片陌生之地生存,因此必须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不可能以强硬姿态改变当地格局。
而伯禽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变其俗,革其礼”,以周王国的胜利者姿态出现,试图彻底征服当地臣民。这种策略虽短期内见效,但往往难以持久。伯禽的三年治理,可以理解为对当地习俗和文化的一种尊重与融合的过程。
姜子牙在初到齐国时,面临着东夷部落的进攻,他深知管控齐国百姓的重要性。五个月便回到镐京,一方面是为了述职,另一方面则是请求周天子军力的支持,以稳固齐国的大业。与此姜子牙也深知自己的年迈,需要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功业。面对贫瘠的齐鲁大地,他需要借助天子的力量来平定东夷势力的威胁。
《姜太公志》中记载,姜子牙将齐国大权交给三儿子丘穆公,自己则带着大儿子吕伋前往镐京。这一决策背后有着深谋远虑。姜子牙看重的是朝中有人好办事的因素,他不仅可以借用天子的军队来平定周边威胁,还能掌握朝中的动向,为自己的封地争取最大利益。
东夷势力在当时并未完全臣服于周天子的管辖,这也证明了姜子牙在齐国的生存环境之恶劣。他在齐国的五个月并非无所事事,《史记》记载了他诛杀海上贤者狂矞的事件,这是为了展示齐国公族的威严,告诉当地人只要听从公族的话,就会有好的生活。
姜子牙与伯禽的治理方式虽然不同,但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姜子牙的五个月回镐京,是他在适应新环境、请求支援、展示威严等多重考虑下的决策,而非单纯的迅速治理。他在齐国的五个月里,实际上进行了许多内外兼修的工作,为齐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