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投入了举国一年的财政,才平定了大
介绍大小金川之战:一场挑战清朝国库的战争
你是否对大小金川之战充满好奇?今天,奇闻网小编带你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背后故事。
在当时的时期,国库一年的收入大约在7000万至8000万两之间,为了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投入远超过这个数额。这意味着举国一年的财政,才能够勉强应对这场叛乱。
大小金川位于嘉绒藏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历朝历代都想要征服的地方。这里的土司治理方式使得土司成为土皇帝,再加上各土司间的地盘争夺,导致该地区长期处于混乱之中。
大小金川叛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挑起与小金川的战争。虽然清曾试图调和,但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金川战役的爆发。
乾隆皇帝两次对金川用兵,张广泗、傅尔丹等名将都曾前往镇压,然而进展甚微。大金川的土地环境碉卡林立,易守难攻,清军一进入其地盘就遭受重创。尽管有张广泗的围困作为基础,再加上资源的匮乏,最终傅恒虽然获胜,但莎罗奔的自缚请降只是短暂的胜利。
九年后,大小金川的矛盾再次爆发,这一次是大金川联合小金川一起反抗清朝。小金川的地理位置更加易守难攻,清军的进军难度更大。尽管兵分三路,但温福一路的失败导致其他两路压力剧增。木果木一战中,清军损失惨重,文武官员损失百名,士兵损失四千人,再加上粮草、军火等损失,损失巨大。
此后,乾隆继续加大对大小金川的用兵,历时两年,阵亡近三万将士,共耗资三千余万两,才将大小金川平定。
那么,为什么清军会在这场战争中遭遇困境并耗资巨大呢?清军对金川的不熟悉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不熟悉的地方作战本身就困难重重,再加上清军深入金川腹地作战,更是增加了难度。金川的对环境熟悉,加上碉卡等地理因素的辅助,使得清军作战更加困难。清军将领之间的矛盾也是一大原因。乾隆时期的政治矛盾尖锐,而将领间的利益关系微妙平衡,这也对战争产生了影响。
其实整场战争的实际军费只有725万两,那么为何总花费高达七千万呢?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了鼓舞士气曾犒赏将士的费用;二是对战死将士家人的安抚费用;三是失败带来的损耗成本。打仗需要调动大量资源,一次战败就意味着这些成本的消耗。因此清军在征战过程中多次失败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为清朝后期的财政亏空埋下了伏笔。
即使是对金川的一次用兵也足以看出这场战争的得不偿失。清军的挺进仅两百里却击败了仅三万的金川军队损失巨大。这场战争的高昂消耗不仅揭示了清朝国库的脆弱性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