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朝最后精锐部队的覆亡与孙传庭之死
最近观看了电影《大明劫》,虽然电影整体感受一般,但其中对于明朝末年的瘟疫横行以及孙传庭与李自成的潼关之战的描绘却让人印象深刻。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诸多名将如袁崇焕、熊文灿、洪承畴等英勇奋战,其中孙传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堪称一介悍将。他的军事才能似乎超越了所有人,曾俘杀闯王高迎祥,为李自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位英勇的将领最终兵败潼关,战死沙场,紧接着便是明朝的灭亡。
潼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少英雄在这里崭露头角,也有不少名将在此折戟沉沙。孙传庭的一生辉煌与潼关紧密相连,然而他的失败却与唐朝名将哥舒翰的兵败潼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相隔八百多年,但却仿佛历史重演。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死守潼关,那是长安的门户,潼关一丢,长安也就不保了。孙传庭面对的则是李自成起义,他也死守潼关,潼关失守就意味着关中的沦陷。哥舒翰所带领的是老弱残兵,而孙传庭所带领的士兵多为新兵,未经训练。两人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然而他们都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对比这两个历史事件,虽然他人的谗言有一定影响,但皇帝急功近利的决策是主要原因。哥舒翰和孙传庭的失败都源于皇帝的强令出关作战。荀子曾说:“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只有做长远的打算,才能避免祸患。然而很多皇帝和领导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规划。正如康熙皇帝一样,他的思想和胸襟为世人所钦佩。他不仅精于国文,而且对西方科学也有涉猎。作为一代圣君,康熙的用人之道同样令人钦佩。他不拘满汉之别、不拘一格、忠奸混用,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的思想和决策对于当时的清朝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明劫》这部电影虽然主要讲述的是明朝末年的瘟疫危机,但其中对于孙传庭的描绘以及潼关之战的背景让人深感震撼。电影中的故事与历史人物相互交织,展现出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比哥舒翰和孙传庭的失败以及康熙皇帝的用人之道,让人深刻思考领导者的决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来引领我们走向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康熙皇帝以其卓越的用人策略,使得清朝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鼎盛。其中,索额图和明珠两位皇亲国戚,便是他用人之道的生动体现。
索额图是康熙的岳父,明珠是他的大舅哥,两人都是军机大臣,身居高位。他们与皇室的紧密联系,使得他们在朝廷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各自的立场和性格使他们难以捉摸。索额图偏向,而明珠则属于大阿哥党。这使得康熙皇帝在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时,必须深思熟虑。
康熙明白,索额图和明珠虽有各自的缺点和私心,但他们在关键时候都有可取之处。康熙并不完全排斥他们,甚至在有些时候还需要依赖他们的力量。他知道如何驾驭这两位重要人物。他采取的方法是相互牵制,让他们互相监视,互相制衡。这样一来,无论是还是大阿哥党,都无法轻易地乱来。
康熙的用人之道,有着明确的原则和策略。他提出的“三不用”原则,体现了他用人的智慧和深谋远虑。
“气傲不用”。康熙不喜欢气傲之人,因为他们难以控制。他以姚启圣为例,通过一系列的挫折和磨砺,让姚启圣失去了锐气,然后重新启用他,让他心悦诚服地为他效力。
“尽用不用”。当一个人的功业已经完成,才能已经用尽,康熙就会果断地不再使用他。这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的侵扰。例如,姚启圣和周培公都是典型的例子。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康熙却让他们告老还乡或者发往边疆为官。这是康熙的一贯用人风格,他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点是特定的英雄。
“无错不用”。康熙并不喜欢用那些从不犯错的人。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犯错,要么是不敢担当,要么是大错特错。他更倾向于用那些有过错误,但能改正的人。例如,明珠在平台时曾因轻信敌人而犯错,但康熙在知道他的忠诚和大义后,仍然奖赏他。
康熙的用人之道,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他的这些用人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对于HR们来说,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人才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