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明朝最坏的人?
《人民的名义》揭开谜团,高小凤身世之谜揭晓。高育良因一次偶然的对话被高小凤吸引,她正在阅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勾起了高育良的浓厚兴趣。高育良赞叹道:“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你能理解整个大明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许多人阅读后觉得,皇帝、张居正、申时行乃至戚继光,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苦楚和难处。仿佛每个人都身处悲剧之中,使得读者心生慈悲。尤其是读中国古代历史,如万历十五年,更让人渴望了解历史的真相。
明朝的天下衰败,究竟该怪谁?不是皇帝、大臣或将军,而是时代与体制。提及时代与体制,仿佛陷入了一团乱麻之中,难以理清。明朝政治最坏的人,其实是皇帝。皇帝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是一切的权力来源。传统的观念里强调皇帝的仁爱勤政,但实际上在皇帝即天下的时代里,皇帝是一切善恶的源头。
明朝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充满了皇权的绝对权威。皇帝通过司礼监和内阁控制官僚系统,内外结合共同管理文武官员。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是皇权衍生出来的权力机构。只要皇帝一声令下,无论是司礼监的太监还是内阁的首辅大臣都必须服从。这种皇权的绝对权威并不会受到党争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的政局深受阉党与东林党之争的影响,这实际上是皇权派生的太监与文官两个系统之间的争斗。如果权力也有个性,那么太监与文官便是两种冲突的类型。明末的党争实际上是权力人格的分裂冲突,导致了天下的崩解。
有没有人能冲破皇权的束缚,消解权力的人格分裂呢?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就是一个尝试者。作为明朝最有作为的内阁首辅,他不仅通过高压政策在文官系统树立了绝对权威,统一了文官内部的思想,还通过与内廷司礼太监冯保的合作关系维持了内廷对于前朝的支持。他的努力使得明代政治制度设计上的内外分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和,从而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通过财政赋税改革来重塑国家的基层结构。
张居正的改革尝试最终却遭到了失败。他打破了朝廷的政治平衡,过于独揽大权,引起了皇帝的猜忌和其他同僚的嫉妒。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始清算他的罪过,将他从天堂打入泥土。对他的罪名包括“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这些罪名是对文官的极大斥责。
张居正试图补救明代政治制度的弊端,但皇权故意留下的制度运作空间让他无法成功。皇帝们玩弄权术操控臣子,纵使是有良知、有能力、有抱负的官员也难以补救。这就是明朝政治顶端设计的病症所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一切都是时代与体制的悲剧。